什麼是足夠的運動?
我們常常在講減肥的時候,運動要夠,有個「333原則」就是在講運動要有三個,才夠力!才能稱做有效的運動:
- 頻率要夠:每週至少三天,最好可以到五天。
- 時間要夠:每次至少30分鐘,每一次的運動應持續超過30分鐘,將一天的份量分成三次,每次10分鐘也能達標。
- 強度要夠:運動時心跳至少130下/分鐘,這也是一般認為的中強度運動。
如果您的運動強度都能到達中強度,那麼每週的總運動時間加總最好在150分鐘以上,也就是每週五天x30分鐘=150分鐘/週,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新建議「533原則」就在講同一件事情。
運動的強度是什麼?
前面講到了運動的頻率、時間,與每週總運動時間,其實都是基於運動強度都有在中強度以上,那什麼是運動的強度呢?其實這方面定義很多種,而且每個人的狀況也都不同喔!
1. 運動感到吃力的程度
使用運動感到吃力的程度是最簡單的方式,基本是費力身體活動就是高強度運動,此時無法邊活動,邊跟人輕鬆說話。而中度身體活動就是中強度運動,此時還可以順暢對話,但無法唱歌。要達到以上兩種運動才是算強度足夠的運動,而輕度身體活動就沒列入每週150分鐘計算內,坐式生活形態那就更不好了~
其實現在很多穿戴裝置都能做到追蹤您的運動時間夠不夠,例如Garmin的運動手錶裡面有項追蹤「熱血時間」,其實就是在看您每週能否達標150分鐘,另外如果是中強度的話,每週150分鐘才夠,但是如果您都從事激烈的高強度運動,其實每週75分鐘就達標了,所以中強度、高強度運動事實上還是不同的。
2. 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(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)
評級 | 感覺 | 預估運動心率(評級x10) |
---|---|---|
6 | 完全沒有用力的感覺(no exertion at all) | 60 |
7 | 極之輕鬆(extremely light) | 70 |
8 | 80 | |
9 | 非常輕鬆(very light) | 90 |
10 | 50% 最大心跳速率(Maximal Heart Rate, MHR) | 100 |
11 | 輕鬆(light) | 110 |
12 | 60% MHR | 120 |
13 | 有點辛苦(somewhat hard) | 130 |
14 | 70% MHR | 140 |
15 | 辛苦(hard/heavy) | 150 |
16 | 80% MHR | 160 |
17 | 非常辛苦(very hard) | 170 |
18 | 90% MHR | 180 |
19 | 極之辛苦(extremely hard) | 190 |
20 | 盡最大努力(maximal exertion) | 200 |
*11-15部分為進入有氧運動的階段(約 65 – 80%)VO2max。
*.使用者的 RPE 數值乘以 10 時,與其運動時的實際心率有很顯著的相關。
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(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)簡稱RPE 評級表,讓參與者藉着運動時的自身感覺(心跳、呼吸、排汗、肌肉疲勞等),來估計運動時的強度。很有趣的是這個評級並非從1開始排,而是從6-20的評級,而這個評級乘以10之後,跟當下的運動心率有明顯相關。而運動心率也是一種評估運動強度的方式,繼續看下去~
3. 運動心跳數
使用運動心跳數去評估,是相對更詳細的方式,不過就需要知道如何瞭解每個人的心跳,現在都有運動手錶、手環可以測量心跳,當然用手指按住手腕動脈測也是可以。第一張圖讓我們先看三個名詞,第一個是「最大心跳」,通常用220-年齡可以預估最大心跳。再來是「休息心跳」,這個自然是休息狀態下的心跳。最後是「儲備心跳」,也叫「預估最大保留心跳」,是指最大心跳與休息心跳間的差異。
第二張圖是以最大心跳計算運動心跳,一般分成最大心跳50%~100%,等級一為最大心跳50%~60%,等級二為最大心跳60%~70%,等級三為最大心跳70%~80%,等級四為80%~90%,等級五為90%~100%。
舉例來說,若有個40歲的人,他的最大心跳為220-40=180,若要達等級二,那就是180×60%~70%=108~126,就可以達到等級二的運動心跳囖~
第三張圖則是以儲備心跳去計算,舉例來說,若有個40歲的人,休息心跳為60,剛剛的最大心跳與休息心跳的差距就是儲備心跳,也就是(220-40)-60=120,而以儲備心跳的50~85%加上休息心跳,就是有效運動心跳範圍,也就是120×50%+60=120, 120×85%+60=162,介於120~162為這人的有效運動範圍。以上可以參考國健署促進健康體能的方法。
短時間、頻繁的高強度運動,相較於連續的中強度運動,更能抑制食慾的研究
在2022年12月Endoecrine Connections發表的研究,找了14 名18-55 歲之間,平常久坐、不活動的成年人(其中7 名女性)分成三組,每個條件持續 8 小時:
- 第一組:久坐 (SIT)
- 第二組: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然後長時間坐著 (EX-SIT)
- 第三組:坐著,每小時進行 2 分 32 秒的高強度運動 (SIT-ACT)(85% VO2 R高強度身體活動)
測量的數據包含以下幾種:
- 每30分鐘用問卷測定主觀食慾
- 在測試中給的標準餐,並在每小時驗血中飢餓素(acylated ghrelin)與總胜肽-YY(total peptide-YY, PYY)
- 完成後可以吃隨意自助餐吃到飽,測量吃的量。
實驗結果
- 主觀食慾中,滿足感第三組明顯高於第二組。
- 餐食部分,相對能量攝入 (kJ)第三組明顯低於第一組。
- 食慾荷爾蒙則在三組沒有明顯差異。
簡單結論:這個研究比較了完全不動、30分鐘中強度運動、與每小時進行2 分 32 秒高強度運動,結果食慾滿足感第三組明顯較高,實際熱量攝取也較低。
高強度間歇運動(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, HIIT)是什麼?
前面已經稍微講過強度,也大概知道高強度(High Intensity)是什麼了,這裡先講「間歇運動」(Interval Training),基本上指的是一種「運動的訓練模式」在不同的運動組合或同一個動作,做間歇性強度不同的運動,以下舉幾個例子:
- 無氧運動-休息-無氧運動-休息
- 100公尺快跑-休息-100公尺快跑-休息
- 快跑-慢跑-快跑-慢跑
看出來了嗎?其實間歇運動可以是任何運動在強度不同的方式下交互進行的運動,這個其實更加符合人體的生理學,古代人其實也是處於有時候伺機而動,等到有獵物出沒時趕快去獵,有點間歇運動的概念,但是獵物被追可不會慢慢跑給人追,可是跑超~快的,那古代人追獵物自然也不會慢慢追,一定是要跑超~快的才追的上,所以就要加上「高強度」了,整個做起來就是高強度間歇運動(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),那麼跟連續的中強度運動比有什麼好處呢?比長時間有氧額外燃燒25%卡路里、刺激新陳代謝、即便沒在運動,身體一樣在燃燒脂肪(參考運動過後遲來的禮物-EPOC)、強化心臟、隨時可以做、完全客製化、不需要裝備 詳細可參考此文
如何安全的運動?
1. 新版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(PAR-Q+)量表
首先有個簡單的問卷,是加拿大PAR-Q+協會於2017年所提出新版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(PAR-Q+)量表,適用於各年齡層的族群 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
以上問卷算是相當簡單,基本上從第一部份的基本健康狀況先看,如果都沒問題就跳第三部分。不過如果有問題,就要填第二部分慢性疾病狀況,沒問題就從緩和且漸進之低中等費力運動開始,如果有問題那就建議先諮詢醫師或專業運動人員的意見了。臨床上算是蠻實用的,現在體檢其實也檢測出有血壓、血脂等問題者,若是血壓過高,要控制到一定程度再去做高強度運動,控制好之前就以低到中強度運動即可。有心血管疾病也要好好控制,再去漸進緩和的運動,以免運動傷害或更危險的問題發生!
2. ACSM健康/體適能機構運動前危險因素評量表
這個評量表就相當強調「規律運動」的重要性,要是無規律運動,有症狀就要尋求醫療指示建議了,也就是要看醫師了~反之,平常就有規律運動,那就表示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度,運動的安全性也相對高,甚至可以進行中、高強度運動。
總結
運動對健康很重要,運動要夠(頻率、時間、強度)才能預防慢性併發症,甚至減肥。而強度的評估方式也很重要,才不會落入強度不夠,白花時間去運動的狀況。新的研究對於高強度間歇訓練的好處,高於連續的中強度運動。但是安全的運動更是重要,如果有安全性的疑慮,建議評估後再去做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