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【記者萬博超/台北報導】 | 台灣新生報 – 2014年3月31日 上午12:00
食慾大幅增加或降低,有時可能是精神疾病或器官實質的疾病。美國心理治療師莎麗力克林指出,有些人出現心理問題後,可能大吃特吃或突然降低食慾。一旦演變成飲食障礙或暴食症,容易造成食慾大幅改變;但要斷定是精神問題前,須排除器質性疾病。
暴食症主要症狀是在短時間內反覆無法自控的大量進食,以及禁食、催吐或濫用瀉劑等所謂的代償行為,以避免體重的上升。患者可以在兩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,快速的吃下平常人可能要分好幾餐才能吃完的食物。
孫銘聰醫師comment: 以下摘錄一些資料,給大家參考,資料來源
有些人可能會傾向於神經性暴食症和神經性厭食症之間交替。暴食通常也伴隨著一段較長的時間的空腹,它可以導致鉀的流失和健康狀況惡化,與抑鬱症狀,往往是嚴重的,並導致自殺的高風險。暴食症被認為是較少危及生命比厭食,然而,神經性貪食症的發生率就會較高。暴食症是九倍可能發生在女性多於男性。女性高達1%有神經性暴食症。
神經性暴食症的發作往往是在青春期,13和20歲之間,而此前很多情況下都出現了肥胖,有許多患者在復發進入成年期發作性暴食,甚至在最初成功的治療和緩解清除。暴食症可能影響了年輕女性的1%,10年後的診斷,一半將完全恢復,將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恢復,以及10-20%仍然有症狀。
神經性暴食症可能難以檢測,相對於神經性厭食,暴食症患者,因為趨向於平均或略高於或低於平均體重。許多暴食症患者也可以從事顯著無序的飲食和運動模式,而不符合全面診斷標準暴食症。由所採用的診斷標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DSM-IV-TR)公佈的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包括狂歡的反復發作飲食(暴飲暴食的離散事件期間,個人感覺無法控制食慾),通過採取以避免體重增加過多或不當的措施進行補償。
神經性暴食症有兩種子類型:
- 催吐型暴食症患者的自我誘發嘔吐(通常是通過觸發嘔吐反射或攝取止吐藥,如吐根糖漿),以快速清除體內的食物可以消化之前,或使用瀉藥,利尿劑,或灌腸。
- 非催吐型暴食症患者(病例約6-8%),在瘋狂吃之後運動或過度禁食,以抵消熱量攝入。催吐型暴食症患者也可運動或禁食,但僅為控制體重的輔助形式。
治療
心理治療
有對暴食症幾個實證支持心理治療。認知行為治療(CBT),其中涉及教學客戶端自動挑戰的思想和從事行為學實驗(例如,在“禁吃的食物”會吃)已經證明療效。研究表明,認知行為治療(CBT)是神經性暴食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療。
藥物治療
三環類抗抑鬱藥, MAO抑製劑,米安色林mianserin,氟西汀fluoxetine,碳酸鋰,諾米芬辛nomifensine,曲唑酮trazodone,和安非他酮bupropion。與癲癇有關係研究小組試圖以苯妥英鈉phenytoin,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和丙戊酸valproic acid治療。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研究,特徵性暴食症作為一種成癮,和有限的臨床使用托吡酯topiramate,可抑制對阿片類,可卡因,酒精和食物的渴望。
排除任何器質或身體疾病引發體重減輕的患者如果胃口不振、虛弱疲倦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可能是厭食症。一些宣傳減肥的訊息帶有些許的刺激,或許能促 使部分肥胖民眾產生減肥動機,但太過激烈或羞辱的的語調只會產生反效果。拿捏不當,可能讓人覺得徹底遭羞辱,完全喪失減肥動力,甚至因為感到不快而吃得更 多。
醫師指出,大約一半的厭食症患者會合併有暴食的行為,許多暴食症患者所描述的病史也曾有個階段完全符合厭食症的診斷。除了可能共有暴食的症狀外,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有個共同的心理特徵,就是對於體重與體型的高度敏感,甚至整個人的自我價值都取決於自己的體重或外觀。